Working Holiday竟是罪?香港這個城市太可悲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16/06/01 12:00

最後更新: 2016/06/01 18:20

分享:

分享:

香港接連成為全球最不宜居城市、最不快樂城市之一,很多人總會「賴呢樣賴果樣」,卻從沒想過一個城市最基本的生活質素、快樂指標都難跟外國相比,試問又怎能有競爭力,甚至,會留得住人?

曾看過一篇文章說得很對,表示台灣和香港近年Working holiday的人數激增,這一代已不單單想「Working holiday」,更不止想求二簽,目標更想求個「PR」可以永遠移民。

假如,一個年青人在一個城市活得快樂,哪會有人高薪厚職不做,跑去別國當廉價勞工,諷刺在,「廉」得是當地社會最低下層、最賤的一群,還比自己的家活得快樂、富裕?

香港可悲在就是有這麼一群「廢中」,是這個社會最悲哀、最令人心痛的問題。這群「廢中」從不願意踏前一步、甘於現狀,看見他們眼中的「廢青」有勇氣去看看這世界、踏出與他們不一樣的步伐,我總覺得他們是怕,怕你的視野會改變他們的現狀,而不是真心覺得你是「廢青」。

說得口臭也得重申,在世界各地旅遊時遇過的旅人中,均知道在其他國家,別人看的是你有沒有外遊經驗、有沒有見識、有沒有人生閱歷,而不是一張沙紙、打從畢業一刻便做做做到老死的一天。

我從不明白,為甚麼這個社會會悲哀至這麼一個極點,那或許非「辭職去旅行」、「辭職去學嘢」、「辭職做Freelance」、「辭職抖一抖」,可能是被老板壓榨、被同事欺凌、被這群連CV都懶看的HR(_,你份糧包_咗架!)跟你巧立名目地「玩合約」、天天OT至凌晨而辭職,但在這群「廢中」的眼中,年青人即使當個奴隸,也要做那位「替你瀨鞋底」的賤妾,忍受不住裸辭便是罪。

其實,我們都可以反思一下,「裸辭」這個term,似乎是本地獨有的名字,仿佛,這是一種罪,而在這個保守社會的標籤下,漸漸,這真是一種罪,一種無可寬恕的罪。

我非「賣花讚花香」,而是人愈大,就愈覺得那些沒有見過世面、「做足一世」的人最為不堪,誇張點說句,這些人有如「智障」般,你很難跟他作溝通。就如讀書時期,身邊總有幾個只管讀書不問世事的「高分低能」,問心,這些人是「人材」嗎?

偏偏,香港的老板就是怕這些「見過世面」,懂得批判、懂得思考的人,就是喜歡那些不懂世事,哪管高薪厚職卻不懂待人接物、求生技能、人生智慧完全缺乏的人,這種人,才是做奴隸、做「狗」的最好一群,是老板最忠心而又不會威脅自己的人。

我不是刻意放大旅行的美好,但總覺得長途旅行可以學到事情、人生價值觀實在太多,偏偏,老板當然喜歡一個地圖都不懂看、機票都不懂買的「高分低能」,這種人,從沒想過要走,最忠心。

最簡單的思維是,易地而處,若一間公司待人好,又有多少人會「裸辭」?曾工作過幾間公司、身邊有不少朋友都說,公司突然有一場「集體裸辭」潮,連花紅也不要都得「着草」。呀,這一定是「廢青」沒有責任、不務正業,公司與老板一定沒有問題(除非有,好似係)。

可悲呀,香港有這個最根深柢固的思維,年青人想發圍、社會想進步都幾難。最後,跟這些「廢中」HR面試時,還得諸多廢話作個辭職理由。

我覺得,更悲哀的是,有這類恐怖的媒體,肆意放大歪理當新聞,又真的有人buy,那正是這個社會悲到盡處的現實。

文章獲有故事的旅人 / 迷.忘於澳洲360天授權轉載。標題經TOPick 編輯修改,原題為「這個城市太可悲」。

撰文 : 有故事的旅人